中国竞彩网

图片

0391-6621040

提升河南省招商引资实效性的理念与思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河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调“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招商引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升河南省招商引资实效性是活跃地方经济的根本手段,是精准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是建设制度型开放高地的有效抓手,对实现“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招商引资工作现状

(一)河南省利用外资规模情况

一是引进外资保持较高增幅。近年来,河南利用外资取得了优异成绩,外资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以来,河南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速始终保持在3%以上,20192022年增速分别为3.6%3.3%3.2%4%202318月,河南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892.8亿元,每月同比增速均超6%,且均超过GDP增速,保持较好增长态势。由此可见,河南省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

二是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保持较高增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招商引资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步显现,2020年以来,河南省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20202022年增速分别为23.7%28.2%3.5%202318月份达到38.3%的高增速,且始终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全国增速分别为-5.7%23.5%-19.2%33%)。

三是实际省外资金稳步上涨,省外资金利用质量持续提升。202318月,河南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892.8亿元、同比增长6.6%。结合河南省20182023年河南省商务运行情况的数据作时间维度的对比,即便河南省新增省外资金项目增长率自2021年开始处于下降趋势,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数额的增长率在经历了疫情三年的平缓调整之后上扬势头明显且已超过GDP增速,这将引致河南省引进省外资金项目的平均实际到位资金数额大幅增加,实际到位省外资金质量将逐步提升。

(二)河南省利用外资结构情况

1.就引资结构而言,招商引资结构持续优化。一是招商引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202318月,制造业实际使用省外资金占第二产业比重高达93%,占河南省总额达58.6%,其中绝大多数为先进制造业到位金额。2022年以来,制造业成为河南省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尤其是以高端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精准招商项目必将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二是招商引资来源地分布持续优化。2020年以来,港资成为河南省主要外资来源,到位港资占河南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超过70%;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6省(市)到位省外资金占比保持在70%左右,其中广东和北京两个地区每年实际到位资金均超过1000亿元,河南省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合作交流成效不断提升。

2.就产业结构而言,外资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愈发显著。近年来,河南省实际使用外资占河南省总额比例最高的是服务业领域,202318月份服务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3.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66.8%2022年服务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14.5亿美元,占全省总额81.5%2021年服务业领域实际吸收外资107.1亿美元,占全省总额50.8%2020年服务业领域实际吸收外资95.9亿美元,总额占比47.8%。同时,近4年河南省服务业中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较高的有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0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2)、房地产(2021)和房地产、电力热力、租赁和商业服务(2020),总的看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高。同时,河南省制造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6%2023)、18.6%2022)、44.1%2021)和46.7%2020),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持续上升态势明显。总体看,河南省愈发注重以引入外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善,而良好的产业生态需要的是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就外资重大项目情况而言,民营、科技属性凸显。一是从公司性质和控股结构来说,省外资金重大项目中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子公司或重大影响)的占比逐年减少,民营企业(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和港澳台投资企业(非独资)占比持续提升,河南省招商引资项目逐步进入市场引导产业布局的发展阶段。二是从所在行业来说,20212022年省外资金重大项目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和化工材料制造业,2023年开始河南省更重视引入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

二、河南省招商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新增外资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

202318月,河南省新设外资企业267家,同比增长38.3%;实际使用外资5.7亿美元、同比下降58.1%(受去年78月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平均每月新设外资企业33家(比上半年平均每月水平多1家),实际使用外资7125万美元(比上半年平均每月水平少1041.67万美元),新设立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持续下降。

(二)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下降趋势显著

20182020年,河南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率高于同期全国增速,受疫情和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影响,2021年以来河南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增速止跌趋势明显,但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吸引及利用外资区域差距较大

一是从省内区域分布看,河南省实际吸收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集中在以郑州—洛阳为主线的城市群,其他地市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与郑州、洛阳等地市差距较大。近三年,郑州市实际吸收外资占河南省总额规模稳居河南省第一位,分别为31.5%2023)、67.5%2022)和23.1%2021)。排名前三的城市大多为郑州西部、西北或北部接壤地市。16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吸收外资占比先降后增,分别为16%2021)、6.5%2022)和22.5%2023)。二是河南省吸收省外资金规模较大地市相对集中稳定。近三年,规模居前的郑州、洛阳、商丘、安阳、新乡、焦作等6市合计占河南省总额均超过48%,其中郑州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规模居河南省第一。自2022年以来18个地级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数量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濮阳市稳居增幅第一位。16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占比均保持在6.4%6.9%区间内,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其中安阳高新区稳居规模第一。吸收省外资金的区域差距明显,既有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三、提升河南省招商引资实效性的理念与思路

(一)推动招商引资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1.实现由政府主导招商到市场化招商转变。当前,世界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用实践证明,在了解投资区域综合发展环境和投资成本基础上的市场化招商引资能够有效降低机会成本,特别是在一些深谙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专业中介机构的参与下,能够有力增强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能力,企业能够更快结合投资区域优势融入地区产业链条,进而提升招商引资实质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招商引资呈现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共存的特殊形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招商机制,推动政府由招商引资主体向招商引资服务者转变,分析投资商的兴趣项目和在意的优惠政策,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市场化招商引资导向。

2.实现由重视政策优惠到完善综合环境转变。在各地优惠政策和环境趋同的情况下,投资商愈发关注投资地区的法律、环保、政商关系、人文环境、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政策稳定性等竞争力,越是重大、长期项目投资,对投资地区的发展环境要求越高。这不仅仅体现在需要避免过度同质化竞争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重要的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化经济结构、完善投资商全方位服务机制等软环境建设上来。

3.实现由片面强调企业责任到实现共赢转变。“共赢”是成功招商引资的核心理念,也是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企业来说,即便是短期内实现了厂房、设备等物态与区域的强捆绑,若无企业所需资源和本地配套能力的提升,也会导致投入与产出无法实现平衡的现象,最终只能承担亏损后离开。对于地区而言,不能仅仅是向企业卖地、建厂房,而是聚焦项目在当地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在周边城市群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进入物理空间,更要融入产业生态中,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注重“共赢”品牌的打造,加强成本和效益的核算,平衡双方合理需求和长期发展定位,努力实现“共赢”。

(二)着眼事前事中事后,坚持三个思路

1.从方法论上坚持大招商。构建大招商格局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方法论上坚持大招商,要注重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同时开展招商;要注重依托当地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投资商;要注重构建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引进要素与地区优势要素高效融合。

2.从具体抓手上坚持专业化招商。在持续注意招商引资外部环境和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前提下,要统筹分析机遇与挑战,科学制定招商引资战略规划、重视建立招商引资调研信息系统、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招商引资形象、引培专业化招商引资人才、严格管控招商引资风险等,做实市场化招商引资。

3.从制度保障上坚持完善招商引资法治保障。构建科学理性的制度规制,杜绝政府违约行为。通过提高招商引资合约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并将招商引资违约行为纳入干部考核,进一步完善问责制度、强化权力监督约束,不断优化地方招商引资法治环境,构建预期稳定的市场环境。

【作者:张万里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中国竞彩网)决策咨询部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2022CJJ176)】

来源:大河网

https://theory.dahe.cn/2024/08-23/1805111.html

打印本页 关闭

?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